“治水公司虽然曾经为水所治,朝阳产业终于迎来朝阳。”到公司实施项目监理的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为此感到由衷高兴。
据公司高级工程师、总经理张斌张斌介绍,中碧环保投产的该项目主要支撑技术刚刚获得孝感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工程总投资950万元,计划两年完成,可达到年产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一体化设备200台套的生产能力,年新增销售收入3760万元,新增利税880万元,实现废水一体化处理成套设备生产工艺过程中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
在公司智能化控制中心的电子屏上,监控人员顺手点击出了一条“产业背景”链接: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水资源紧缺正在逐渐成为制约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规模的不断增大,工业废水产生量也迅速增大,若直接排放,将对周围土壤、水体环境产生严重的污染。对于高盐废水,由于缺乏技术、经济上的可行性与可靠性,大多数采取稀释外排方法。这种方法不但不能真正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而且造成了淡水的浪费,特别是含盐废水的排放,势必造成淡水水资源矿化和土壤碱化。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高盐废水“零排放”或“趋零排放”的脱盐技术水平相比,我国有较大差距。因此,如何开发经济有效的高盐废水脱盐处理工艺技术,促进高盐废水的资源化利用,也是解决水资源循环利用的“瓶颈”问题。
链接同时显示,我省目前拥有大中小各型化工企业千余家,废水处理主要存在关键技术、配套设备和运营成本三大难题,一些企业不进行废水处理,或只进行部分废水处理,导致直排、偷排现象时有发生。随着工业化生产的迅猛发展,废水排放量必将不断增大,废水处理效果更难以保证。
这就意味着,全国此类产业市场急需相关“神技”和“利器”。中碧环保公司正是出于这样创新驱动意识和社会责任担当,专注于破解高难工业污水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并开展相关技术工程、环保成套设备的生产与销售等运营业务。
打造“利器”,离不开创新团队的“神技”支撑。在创新理念牵引和创新政策激励下,中碧经过短短几年的滚动发展,建成了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实验室,7680平方米的生产厂房,具备满足实验、生产需要的完善生产设施及完备检测条件。自2012年开始,中碧环保连年获得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支持,其中重大专项2个,项目经费累计500万元。公司借势发力,致力产业转型升级,迅速成长为同行业的领军企业,并跨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行列,是国内环保行业为数不多的上市公司。
一切水到渠成的成果,都有创新积淀的底色。中碧通过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先后建成了校企共建研发中心、污水一体化处理技术研发中心等5个省级技术研发平台,由中国工程院李圭白院士领衔的“湖北中碧院士工作站”成功入选我省“六个一百”工程。拥有科技创新人才32人,核心研究人员18人,技术人员14人。核心研究人员中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7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硕士学位4人。先后取得国家授权和受理的专利技术18项,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国家重点新产品1项、国际先进与国内领先的成果3项,其自主研发的“高氨氮复杂成分工业废水处理技术”被国家环保部列入推广目录,并在省内外化工行业污水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中碧环保之所以这么拼,是因为他们看中了市场前景,也具备了创新动能。受聘于中碧环保的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孟教授介绍说:“中碧环保从2008年开始,就一直努力在技术创新中扮演主角。正是看中这一点,我们团队才有持续的激情与公司密切合作,在各种多组分高盐废水处理现场生产性试验过程中破解技术难题,并取得了一系列宝贵的经验和成熟的技术,支撑这个项目工程的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同行业废水处理的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创新政策+人才支撑+技术成果+市场引力,让我们具备了全力打造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一体化处理成套设备‘利器’的底气。此成套设备的研发成功并批量投产,将首先带动全省工业废水处理设备的整体提升。”公司项目经理刘文自信之情溢于言表。
另据了解,中碧环保公司将持续加速“利器”技术升级,让技术和产品进军石油、化工、制药、食品加工等行业的废水处理领域,彻底解决多组分高盐有机废水排放不达标的难题,化生态优势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郭舒,刊登在《孝感日报》2017年1月7日《科教周刊》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