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市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孝感建设创新城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在社会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民生改善建设中起到支撑引领作用。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社会发展新任务和区域发展新要求,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孝感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对于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先导和推动作用,加快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实现孝感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科技发展的形势与机遇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全市上下始终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积极服务孝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大局。科技事业取得新的进步,科技创新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规划目标基本实现。
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十二五”期间,全市专利申请量累计8605件,专利授权量累计5073件,分别是“十一五”时期的3.9倍和4.2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2695件,授权量达到597件,分别是“十一五”时期的5.1倍和6.3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7件。在孝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企共建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51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家;累计获省科技奖励32项;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达到32亿元,年均增幅达到19%;在孝国家“863”专家2人。全市科技创新特色明显。湖北三江航天万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建筑陶瓷生产线包装码箱机器人研究及集成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863计划立项支持,华工高理公司的“基于汽车关键领域传感技术的电子产品产业化”、大禹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高压大功率电动机固态软启动补偿装置研发产业化”、湖北三江航天红峰控制有限公司的“光纤陀螺及其导航定位系统研发及产业化”等科技项目获得省科技厅重大科技专项支持。航天重型工程装备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多轴电动轮矿用自卸车”多项关键技术世界领先,康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成了世界上最新的智能化“COSB高强度定向结构板项目现代化的生产线”,孝感华工高理电子有限公司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热敏功能陶瓷生产基地,其产品温度传感器占到全球市场的70%,富邦科技公司已成长为化肥助剂行业龙头,其开发的多功能包裹剂和造粒剂市场占有率达到20%,位居行业前列。
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持续增强。“十二五”期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进步,创新成果更多惠及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67.45亿元,较“十一五”末提高246%,占GDP比重达到11.49%;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1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9家;新增科技型上市企业4家,“三板”、“四板”挂牌企业24家。产业聚集发展不断彰显,全市已形成以高端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以节能环保、新能源和高技术服务业为辅助的产业结构。在农业领域,围绕粮、棉、油、林、果、茶、蔬、畜禽、水产、食药菌等10条主打产业链,组织实施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战略,自主研发和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830余项,转化农业科技成果410余项;全市建立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30个,培育农业科技型创新龙头企业68家;建立了“湖北农技110”和“智慧农村”服务网络体系,实现乡村服务网络覆盖率95%以上。在民生领域,重点支持节能与环保、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矿产资源开发与附属物综合开发利用、新能源与新材料、人口与健康五大产业领域,培育创新型社会发展科技企业70家,分批引导35家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梯次升级,以“生态、健康、环保”为主题的高新技术与产品更多的惠及民生。
科技创新体系加速完善。创新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县域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我市实现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五连冠”,连续三年获批全省科技创新先进市,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全市7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孝南、汉川、应城等地多次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应城市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孝南区连续5次、应城市连续3次、汉川市和安陆市分别1次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科技创新先进市县区。创新载体建设迈上新台阶,孝感高新区获批国家高新区,汉川开发区获批省级高新区。全市建立科技孵化器14家,兴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42家,其中孝感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获批国家孵化器,湖北工程学院科技创业孵化器、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科技创业孵化器、汉川市新河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湖北弘锦高新产业创业园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省级孵化器,澴川创客汇获批省级众创空间,孝感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被认定为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湖北省首家国际科技合作园落户孝感。全市基本形成了“孵化器+加速器+园区”的创业孵化链条。
科技创新环境显著改善。“十二五”期间,我市科技创新政策日益完善,先后出台了《中共孝感市委孝感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加快建设创新城市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孝感市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实施方案》、《孝感市科技创新券管理办法(试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支持创新载体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和措施,极大地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及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发展。科技公共投入稳步增长,协同创新的氛围正在形成。科技投入水平稳步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1%。“十二五”期间,我市争取国家、省级科技计划330余项,争取无偿资金2.2亿余元。
(二)发展机遇和挑战
1、面临的机遇
——创新驱动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依靠改革创新加快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改造提升。这些为科技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多重战略机遇叠加。国务院先后颁布实施支持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政策措施,省里也发布了汉江生态经济带规划,同时明确提出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省份的目标。孝感既是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重要城市,又是全省唯一的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级市,也是建设中的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大别山革命老区涵盖了大部分县市区。孝感面临“两个国家战略、两个省级战略”叠加的历史机遇。我市将依托武汉丰富科教资源,加速科技成果来孝转化,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积极利用科技创新这张牌,推动孝感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近年来,孝感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出台1+2+N“双创”政策,持续加大科技投入,营造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全市创新发展的气场不断提升。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一些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工作方法等制约创新障碍和制度藩篱必将得到破除,从而为我市在新一轮改革中发挥后发优势、培育新竞争优势带来难得的机遇,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和活力。
2、存在的挑战
一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够强。企业市场主体发育有待加强,规模以上企业偏少,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小数量较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特别是中小企业创新意识不够强,研发投入不足。至2015年,全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仅为1.27件,企业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科技创新在产品价值中的作用没有充分体现,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明显不足。
二是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应用研发体系还较薄弱,产学研深度结合机制有待突破,特别是企业创新激励机制还不十分健全,企业创新动力还有待加强,创新文化不够浓厚,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体系不够完善。
三是科技服务业需要进一步发展。科技服务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存在规模比较小、功能比较单一等问题。整个科技服务行业呈现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发展有待进一步平衡、服务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的问题,导致科技服务体系功能不够完善。
四是科技财政投入不足。虽然每年科技财政投入有所增加,但与省内其他兄弟市州相比,与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相比,财政科技支出在全市公共财政支出中的比例还不够大。
五是科技投融资环境有待改善。科技投融资有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存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尚未突破。
六是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结合不够紧密。公共研发投入还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政府采购与企业技术产品研发脱节,研发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高技术人才不能满足企业需求,金融政策和产品与企业需求有较大偏差。
总之,面对“十三五”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全市应抓住并用好新常态蕴含的战略机遇,在科技发展方面要有新的思路,在科技工作方面要有新的作为,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上实现新的突破,为推动“五个跨越”、建设“五个城市”、加快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历史性贡献。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主线,以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为目标,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把握“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发展机遇,加大科技有效供给,着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培育提升全社会科技创业能力,努力构建具备孝感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高新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切实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为孝感加快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突出需求导向。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着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让创新真正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
——注重协同创新。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强政、产、学、研与金融和中介等创新资源整合,加强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互相融合,促进技术之间、产业之间、产业链与创新链之间的融合。
——加强开放合作。树立世界眼光,着力全球战略,运用“互联网+创新创业”思维建立开放型的发展模式,完善对外开放合作机制,提升全市跨区域配置、整合创新资源的能力。
——强化企业主体。坚持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
——坚持人才为本。突出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基础地位与核心作用,注重人才自主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集聚各类优秀人才,造就适应全市创新发展需要的多层次人才队伍,打造人才宜聚城市,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0年,建成具有孝感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创新资源供给充分、配置高效合理,符合创新驱动发展规律;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科学合理,产业集群优势特色显著;企业创新主体更加强大,地位明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更加优越,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能力大幅提高;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创新绩效不断提高、创新获得感明显增强;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孝感科技综合实力稳居湖北前列。
2、具体目标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480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18%。全面建成新一代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高新技术服务业等特色产业集群。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000家,其中,培育产值过百亿元的10家,新增上市企业6-10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企业主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5%。
——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目标。到2020年,建成一批有影响的研发机构,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达到3-5家,省级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达到90家,产业技术研究院1-2家。全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8%,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幅25%。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超过700家,培育一批在高端产业和前沿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技术和标准、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企业。
——农业经济和社会科技发展目标。到2020年,成功申报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支持各县域特色农业园区建设;建立一批农业技术创新示范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龙头企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以上,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应用率达到85%以上。在民生领域,加快推进智慧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维护公共安全,保障人口健康,提高生育质量,提升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宜居孝感,让市民更有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
——科技投入发展目标。至2020年,全市社会研究开发(R&D)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超过2.2%,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总支出1.7%以上,科技投入的规模和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占全市研究开发投入的80%以上。建立完善的社会科技投融资体系,为企业开辟科创天使投资基金等绿色融资通道,积极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有利于科技企业发展的融资新模式。完善科技企业融资需求信息平台建设。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1、培育创新创业主体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支持企业开展前沿关键技术研发,鼓励原始创新。全面落实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在人才流动、成果处置、收益分配等方面政策,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强化青年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和创新创业园建设,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引领计划”,推动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继续实施“回归创业工程”,鼓励返乡人员创新创业。完善社会服务机制,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孝创新创业。鼓励军工企业人员在遵守保密规定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领办或创办企业,促进军工技术成果向民用转化。大力开展群众性创新创业活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草根”能人创新创业。在建设创新主体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科技服务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推进“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工程,打造孝感元素的“智慧城市”。
2、夯实创新创业载体
加大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力度,支持企业、院校和社会各界兴办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推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的“四众”支撑平台,用众创思维开拓创新创业空间,用众包思维解决技术难题,用众扶思维帮助企业解决难题,用众筹思维推动科技与金融紧密集合,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低廉的创业场所。充分整合各类孵化资源,盘活各类闲置资产,引进专业运营团队,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梯次孵化体系。支持以企校(院、所)合作、企企联合等多种形式建设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大力推进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扶持企业积极创建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检验检测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技术研发平台。到2020年,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达到3家,省级创新平台达到90家。
3、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落实国家、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系列政策措施,完善和落实市委市政府“1+2+N”系列支持政策。加大促进创新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检查力度,确保支持创新发展的各类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依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形成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良性循环。
4、强化创新创业公共服务
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为创新创业主体提供各种便利化服务。设立创新创业“绿色通道”,开展创新创业网络综合服务。综合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无偿资助、业务奖励等形式,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建设,为初创企业提供法律、知识产权、财务、咨询、检验检测认证和技术转移等服务。积极推行“创新创业培训券”制度,强化创新创业培训。建立兼顾各方利益的资源共享机制,推动市内企业、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公共研发服务。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创业活动。支持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发展,培育发展创业投资群体。
(二)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1、推进科技创新
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围绕孝感市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多元化、多层次企业研发创新中心、技术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领军型创新企业。推动各类研发机构和技术服务机构法人化,大力培育中介服务机构。大力推进区域创新协作,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等科技园区深度合作。
2、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
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制,完善“科惠网”、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平台等科技资源共享与交易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企业与各类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共建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产业技术创新基地,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加速军工和民用技术相互转化,促进科研资源军民共享。
3、强化科技金融支撑
创新科技投融资机制,综合运用科技发展基金、创投资金、风险补偿、贷款贴息以及科技创新券等后补助,引导企业加强投入。加强科技与金融深度合作,积极搭建科技金融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试行科技企业信用贷款及科技企业联投联贷联保机制、跟投跟贷跟保机制。加快推进科技保险业务发展,拓宽科技创新融资渠道。做实做大做强市级科技投融资平台,搭建创业投资平台,促进创业投资企业与创业者深度交流。建立稳定有效的授权授信制度,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项目放大、定单抵押等方式,促进金融资本、知识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
(三)壮大高新产业集群
以孝感国家高新区和重点产业集群为重点,以重大技术突破为支撑,加快推进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光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关键性技术突破,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1、加快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推进“两化”融合。培育发展“互联网+”新业态,建立“互联网+”产业创新发展引导基金,支持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的骨干企业搭建模块化、柔性化制造系统平台,充分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大力推广模块定制、众创定制、专属定制等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新业务,培育发展网络众包、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鼓励支持企业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整合线下服务资源,形成面向生产组织全过程的决策服务信息,为产品优化升级提供数据支撑。实施传统产业升级工程。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产品,改造提升盐磷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石膏、建筑等产业。鼓励支持传统企业改进生产装备、提升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促进节能,实现品牌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实施“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工程”,实现研发设计信息化、生产过程自动化、产品流程信息化,逐步完善现代产业体系。
2、深度优化孝感国家高新区科技聚集区
进一步发挥孝感国家高新区科技资源集聚能力,建成光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纺织服装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特色高科技产业为核心的聚集区,大力推进“一区多园”快速发展。重点整合科技平台,优化科技资源,形成结构优化、功能突出的科技集聚区,实现现代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目标。重点推进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装备、高档大型数控机床装备等先进制造技术;重点推进激光显示、OLED、大功率LED等新型显示关键技术,加速高新技术产品的产业化。争取培育一批产值100亿级的重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力争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化瓶颈,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路径,抢占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3、建设临空经济区科技拓展区
依托闵集临空工业园、凤凰临空物流园区、三联教育科研园区产业基地,积极承接核心区与增长带的辐射,大力引进科技资源,支持创新平台建设,支持现代产业服务链整合创新,加大科技成果孵化器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区向创新集群的跃升,进一步打造布局合理、产业集聚的科技拓展区,建成以航空、物流、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临空新城。
4、打造军民融合产业聚集区
围绕市高新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军民结合)建设,积极探索军民融合新机制,协调解决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统筹推进“军转民”和“民参军”。大力促进军民协同创新,推动军民技术互动双向应用。促进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化,加快建设协同创新平台,以推动产权多元化和市场化为重点,加快建设投融资平台,以推动资本和技术融合为重点,加快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孵化、加速平台。积极协调各方利益,探索构建政府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策体系。鼓励优势民企与军转民企业相互参股,组建混合所有制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新产品研发,延伸产业链条,推动重大军民两用产业化项目向园区集聚。重点推进三江产业园、华中光电产业园、航天重工装备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在机械设备制造、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工业机器人、LNG装备等五大领域实现新突破,着力打造千亿级军民融合特色产业集群。
(四)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推进高新科技产品化和产业化为目标,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实施科技重大专项,构建科技创新链和产业链,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及其相关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达到1750亿元,成为孝感工业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1、光电子信息产业
提升区域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度,加快推进光电子材料、真空技术、激光技术、微波技术、温湿度传感技术的应用,在光机电产业领域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开发一批国内外市场潜力大的高新技术产品。支持发展激光测距、北斗导航、电子管、电子整流器、印刷电路板、固体软起动器、真空电子器件、微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传感器、半导体器件、过载保护元件等优势产品。大力发展特种电机,车用二极管、智能数字会议系统器材等产品。突出抓好市高新区光电子产业聚集区和孝昌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将其建设成国家级电光源产业基地、全省最大的新型元器件产业基地。到2020年,产业总规模达到200亿元。
2、高端装备制造业
大力开发智能基础装备制造和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设备,提高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水平。构建高端装备及其相关制造业发展的“三大增长极”。第一增长极是以特种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构建沿孝感、云梦、安陆湖北汽车“千里走廊”、“链状区”产业集群,打造省内最具特色的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第二增长极是以机械、数控机床、数控成型装备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构建孝南、安陆、应城“三角区”产业集群,打造国内一流的机械数控装备产业基地。重点以伟翔数控机床、鄂职九洲数控机床等企业为依托,加强产业上、下游企业的培育和引进,大力发展数控机床、焊接设备等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高科技产品。第三增长极是以通用航空器整机、零部件及机场配套产品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构建以临空经济区、高新区为主体的航空配套产业。全面推进高端装备制造向高速化、精密化、复合化发展,形成湖北重要的制造集约化、设备成套化、服务网络化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到2020年,产业总规模达到500亿元。
3、新材料产业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壮大孝感易生新材料、湖北祥源新材料、湖北中利环保建筑材料等一批骨干企业规模,大力发展以聚乳酸等为原料的全降解高分子材料、生物质全降解环保材料、防腐降噪保温材料、FRB建筑纤维材料等环境友好材料。加快发展有机高分子材料、磷氟化工新材料等,构建以烯烃为基础的有机硅及其改性高分子产业链、氟化工产业链。重点发展关键性、基础性、资源优势性新材料,国家战略需要和尖端科技事业需要的新材料,技术有所突破和市场需求量大的新材料。到2020年,产业总规模达到800亿元。
4、新能源产业
优化布局,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光伏产业,建设新能源大市。加快推进大悟、孝昌、安陆风能开发利用,支持中广核、中电投、国电集团重点风电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集中式光伏电站、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加快信义光伏、中节能集团、中电电气、浙江合大等项目建设。推进非粮生物燃料产业发展,有序建设秸秆焚烧发电、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加快大型发电项目及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建成汉川电厂三期工程,国电安陆火电项目、中电投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界岭风力发电项目。到2020年,产业总规模达到100亿元。
5、节能环保产业
围绕水泥、钢铁、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节能减排需求,大力发展节能环保装备、资源循环利用等市场需求空间巨大的两大产业;以大禹集团、风祥环保设备等企业为依托,重点打造节能专用设备产业链、水污染处理设备产业链、固体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循环利用设备产业链等3条产业链。力争培育和引进工业节能设备制造、工业废气废水处理设备、工业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3个重点领域规模企业5-10家。
6、生物医药产业
推进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发酵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引导企业聚集发展,形成产业优势。支持中药材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种植,发展中药提取物及中药饮片产业化。加快发展医疗器械系列产品,推进智能程控型生物组织自动脱水机、生物组织超声波快速处理仪等病理全套设备的研发生产。重点建设午时药业南城工业园、湖北诺克特药业中药现代化产业园、曼地亚红豆杉种植及紫杉醇提取、奥冠医药等项目。到2020年,产业总规模达到100亿元。
(五)推进农业、社会发展科技关键技术突破
1、加强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经济科学发展
大力打造“三新一高”农业模式,农产品总产值力争达到100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20.0%以上。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整合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力争通过5年努力,逐步建成以农业技术创新示范基地和农业科技创新示范企业为龙头,以农业科研院所和涉农高校为技术依托,以农技推广机构和湖北农技110信息服务网络、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为支撑,以农业科技人才和科技特派员为支点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服务体系,促进我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建成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培育一批农产品深精加工领军企业和国内外知名品牌。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与应用。促进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重点培育高产、高端、高效农业。以科技创新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提高农产品及加工品的有机化、标准化和绿色认证水平。加大科技推广服务力度,加快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真正把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市场优势。
——构建全方位的农技推广体系。加强市、县农技推广机构建设。科学制订和组织实施农业生产发展和技术推广规划,做好植物病虫害的预防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业技术咨询和培训。加强乡镇农技体系建设。有条件的县(市、区)建立区域服务站。基层服务站因地制宜推广先进技术,为农民提供产、供销、信息一体化服务。培育民间科技服务组织。积极支持和鼓励农业科研单位、龙头企业创办农民协会、合作社等民间科技型服务组织。
——开展农业人才的培养与培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加大财政投入,拓展培训领域,重点加强农业产供销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从业人员培训,引导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实施农民创业培训工程。培养造就一批农业生产大户和农业企业家,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依托湖北农技110专家和科技特派员,加大农民科学素质行动试点村建设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工程。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对有突出贡献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等给予重点扶持与培养,鼓励和引导他们带动农民群众创业兴业,以科技进步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2、加强社会发展科技创新,让科技成果惠及更广大人民群众
重点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重大民生科技问题,集成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人们需求的民生改善技术解决方案,推动惠及民生的技术成果的示范和推广,全面提升科技服务民生的能力。
——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孝感。积极实施以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物流、智慧家居、智慧环保、智慧园区、智慧电网、智慧农业、智慧安保等为代表的信息化应用示范。进一步推进数字城建、数字城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社会治安监控体系、食品卫生安全监测、安全生产重点领域防控体系、市区交通诱导系统等信息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广泛应用环保技术,建设生态孝感。开展水体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集成应用示范,重点开展流域综合整治及水环境改善技术、地表水体富营养化综合防治技术和城市水系水环境改善技术。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环境监控与预警综合信息平台,开展重点危废与固废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置等技术攻关和示范推广。
——普及惠民技术,建设幸福孝感。从以治疗为主的疾病医疗模式,向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等相结合的监控医学模式转变,全面提高居民生命质量。开展出生监测、生殖健康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究,降低新生婴儿出生缺陷。普及城市社区人群的常见多发病、地方病、职业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技术及诊疗规范。围绕食品安全体系建设,重点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成、加工、销售、物流等一体化创新模式。
(六)推进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一大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科技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培养一大批善于凝聚力量、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一大批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
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深入实施“槐荫人才计划”,破解人才难题。重点引进光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现代农业等领域急需的紧缺人才和高端人才。建立人才引进目录,实施“百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工程”、“百个科技创新团队引进培育工程”、“百名孝感科技新星培育工程”、“大学生创业资助专项计划”,构建层次分明、递次推进的引才育才政策体系。探索建立招才引智长效激励机制,吸引一批国际“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长江学者、楚天学者、省“百人计划”等领军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及科研团队到孝感创新创业。
2、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创新人才和企业综合管理人才;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采取多种方式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支持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共建人才实训、实践基地,委托地方高校以股权合作的形式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全面建立“人才+项目+平台”的创新人才培养开发体系,推广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共用、产学研合作培养、“订单式”人才培养等模式。完善创新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为优秀人才提供创新创业的载体支撑和发展空间。到2020年,全市创新型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0万人。
四、保障举措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引导企业主体加大创新投入,不断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探索技术、管理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有效办法,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构建有利于促进创新的投融资体制。健全落实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积极推进军地科研资源共享。推进公共检测资源整合,促进检测检验、科技研发、人才培训、认证认可、安全检测的快速发展。
1、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机制,不断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
建立高层次、常态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服务制度,充分发挥企业和企业家在我市创新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吸收更多企业参与研究制我市技术创新创业政策体系中来。全面落实“1+2+N”各项惠企业政策,最大限度调动企业创新创业积极性。
2、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对科技企业创新支持方式
完善科技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等机构的专业化、市场化改革,努力构建面向科技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支持企业自主决策、先行投入,开展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攻关。
3、进一步健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不断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机衔接
引导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制定促进联盟发展的措施,按照自愿原则和市场机制,进一步优化联盟在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的布局。
4、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工作机制,不断做好科技人才的服务与管理工作
进一步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和奖励力度,突出对重大贡献、优秀创新团队和高科技人才的激励。加快培育富有产业承载力的创新团队。进一步加强孝感市“重点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和“自主创业战略团队”组织与管理,努力为各类科技人才营造一个良好工作环境。通过院士专家工作站、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技术先进吸引高端人才的“人才孵化器”,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
5、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工作力度,全力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工作
加大知识产权工作力度,全力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实施知识产权倍增计划,健全完善知识产权激励制度,形成重视知识产权的政策导向,大力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实施“产业导航推进工程”、“创新主体培育工程”、“企业品牌兴市工程”和“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大力提升知识产权运用转化能力。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执法联动机制,开展执法维权“护航”行动,建立健全公众维权保护平台,大力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加强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扎实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工作,全面推进知识产权文化建设。
(二)大力培育创新创业文化
1、 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树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价值导向。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推动创新创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业活动。加强对大众创新创业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
2、提升全民创新素质
推进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会建设,继续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大力普及科技知识,加强科普教育,弘扬科学精神,加大科技馆、科技活动室等科普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全社会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比较完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
(三)加强组织实施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高新区、临空经济区、双峰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和市政府各部门要按照本规划的要求,在政策实施、项目安排、资金扶持、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明确工作重点和工作责任。县(市、区)政府督查机构、监察机关要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目 录
一、科技发展的形势与机遇………………………………………1
(一)发展基础…………………………………………………1
(二)发展机遇和挑战…………………………………………4
1.面临的机遇………………………………………………4
2.存在的挑战………………………………………………5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6
(一)指导思想………………………………………………6
(二)基本原则………………………………………………7
(三)发展目标………………………………………………7
1.总体目标…………………………………………………7
2.具体目标…………………………………………………8
三、主要任务………………………………………………………9
(一)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9
1.培育创新创业主体………………………………………9
2.夯实创新创业载体……………………………………………10
3.优化创新创业环境………………………………………10
4.强化创新创业公共服务…………………………………10
(二)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11
1.推进科技创新…………………………………………11
2.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11
3.强化科技金融支撑……………………………………12
(三)壮大高新产业集群……………………………………………………12
1.加快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12
2.深度优化孝感国家高新区科技聚集区………………13
3.建设临空经济区科技拓展区……………………………13
4.打造军民融合产业聚集区………………………………13
(四)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16
1.光电子信息产业…………………………………………16
2.高端装备制造业…………………………………………17
3.新材料产业………………………………………………19
4.新能源产业………………………………………………21
5.节能环保产业……………………………………………22
6.生物医药产业……………………………………………23
(五)推进农业、社会发展科技关键技术突破………………24
1.加强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经济科学发展……………24
2.加强社会发展科技创新,让科技成果惠及
更广大人民群众…………………………………………27
(六)推进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31
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31
2.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31
四、保障举措………………………………………………………32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32
1.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机制………………………32
2.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32
3.进一步健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32
4.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工作机制…………………………33
5.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工作力度…………………………33
(二)大力培育创新创业文化…………………………………33
1.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34
2.提升全民创新素质………………………………………34
(三)加强组织实施……………………………………………34
一、科技发展的形势与机遇………………………………………1
(一)发展基础…………………………………………………1
(二)发展机遇和挑战…………………………………………4
1.面临的机遇………………………………………………4
2.存在的挑战………………………………………………5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6
(一)指导思想………………………………………………6
(二)基本原则………………………………………………7
(三)发展目标………………………………………………7
1.总体目标…………………………………………………7
2.具体目标…………………………………………………8
三、主要任务………………………………………………………9
(一)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9
1.培育创新创业主体………………………………………9
2.夯实创新创业载体……………………………………………10
3.优化创新创业环境………………………………………10
4.强化创新创业公共服务…………………………………10
(二)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11
1.推进科技创新…………………………………………11
2.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11
3.强化科技金融支撑……………………………………12
(三)壮大高新产业集群……………………………………………………12
1.加快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12
2.深度优化孝感国家高新区科技聚集区………………13
3.建设临空经济区科技拓展区……………………………13
4.打造军民融合产业聚集区………………………………13
(四)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16
1.光电子信息产业…………………………………………16
2.高端装备制造业…………………………………………17
3.新材料产业………………………………………………19
4.新能源产业………………………………………………21
5.节能环保产业……………………………………………22
6.生物医药产业……………………………………………23
(五)推进农业、社会发展科技关键技术突破………………24
1.加强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经济科学发展……………24
2.加强社会发展科技创新,让科技成果惠及
更广大人民群众…………………………………………27
(六)推进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31
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31
2.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31
四、保障举措………………………………………………………32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32
1.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机制………………………32
2.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32
3.进一步健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32
4.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工作机制…………………………33
5.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工作力度…………………………33
(二)大力培育创新创业文化…………………………………33
1.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34
2.提升全民创新素质………………………………………34
(三)加强组织实施……………………………………………34
“十三五”时期是孝感建设创新城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在社会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民生改善建设中起到支撑引领作用。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社会发展新任务和区域发展新要求,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孝感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对于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先导和推动作用,加快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实现孝感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全市上下始终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积极服务孝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大局。科技事业取得新的进步,科技创新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规划目标基本实现。
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十二五”期间,全市专利申请量累计8605件,专利授权量累计5073件,分别是“十一五”时期的3.9倍和4.2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2695件,授权量达到597件,分别是“十一五”时期的5.1倍和6.3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7件。在孝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企共建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51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家;累计获省科技奖励32项;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达到32亿元,年均增幅达到19%;在孝国家“863”专家2人。全市科技创新特色明显。湖北三江航天万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建筑陶瓷生产线包装码箱机器人研究及集成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863计划立项支持,华工高理公司的“基于汽车关键领域传感技术的电子产品产业化”、大禹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高压大功率电动机固态软启动补偿装置研发产业化”、湖北三江航天红峰控制有限公司的“光纤陀螺及其导航定位系统研发及产业化”等科技项目获得省科技厅重大科技专项支持。航天重型工程装备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多轴电动轮矿用自卸车”多项关键技术世界领先,康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成了世界上最新的智能化“COSB高强度定向结构板项目现代化的生产线”,孝感华工高理电子有限公司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热敏功能陶瓷生产基地,其产品温度传感器占到全球市场的70%,富邦科技公司已成长为化肥助剂行业龙头,其开发的多功能包裹剂和造粒剂市场占有率达到20%,位居行业前列。
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持续增强。“十二五”期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进步,创新成果更多惠及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67.45亿元,较“十一五”末提高246%,占GDP比重达到11.49%;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1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9家;新增科技型上市企业4家,“三板”、“四板”挂牌企业24家。产业聚集发展不断彰显,全市已形成以高端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以节能环保、新能源和高技术服务业为辅助的产业结构。在农业领域,围绕粮、棉、油、林、果、茶、蔬、畜禽、水产、食药菌等10条主打产业链,组织实施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战略,自主研发和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830余项,转化农业科技成果410余项;全市建立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30个,培育农业科技型创新龙头企业68家;建立了“湖北农技110”和“智慧农村”服务网络体系,实现乡村服务网络覆盖率95%以上。在民生领域,重点支持节能与环保、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矿产资源开发与附属物综合开发利用、新能源与新材料、人口与健康五大产业领域,培育创新型社会发展科技企业70家,分批引导35家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梯次升级,以“生态、健康、环保”为主题的高新技术与产品更多的惠及民生。
科技创新体系加速完善。创新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县域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我市实现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五连冠”,连续三年获批全省科技创新先进市,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全市7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孝南、汉川、应城等地多次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应城市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孝南区连续5次、应城市连续3次、汉川市和安陆市分别1次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科技创新先进市县区。创新载体建设迈上新台阶,孝感高新区获批国家高新区,汉川开发区获批省级高新区。全市建立科技孵化器14家,兴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42家,其中孝感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获批国家孵化器,湖北工程学院科技创业孵化器、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科技创业孵化器、汉川市新河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湖北弘锦高新产业创业园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省级孵化器,澴川创客汇获批省级众创空间,孝感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被认定为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湖北省首家国际科技合作园落户孝感。全市基本形成了“孵化器+加速器+园区”的创业孵化链条。
科技创新环境显著改善。“十二五”期间,我市科技创新政策日益完善,先后出台了《中共孝感市委孝感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加快建设创新城市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孝感市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实施方案》、《孝感市科技创新券管理办法(试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支持创新载体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和措施,极大地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及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发展。科技公共投入稳步增长,协同创新的氛围正在形成。科技投入水平稳步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1%。“十二五”期间,我市争取国家、省级科技计划330余项,争取无偿资金2.2亿余元。
(二)发展机遇和挑战
1、面临的机遇
——创新驱动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依靠改革创新加快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改造提升。这些为科技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多重战略机遇叠加。国务院先后颁布实施支持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政策措施,省里也发布了汉江生态经济带规划,同时明确提出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省份的目标。孝感既是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重要城市,又是全省唯一的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级市,也是建设中的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大别山革命老区涵盖了大部分县市区。孝感面临“两个国家战略、两个省级战略”叠加的历史机遇。我市将依托武汉丰富科教资源,加速科技成果来孝转化,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积极利用科技创新这张牌,推动孝感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近年来,孝感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出台1+2+N“双创”政策,持续加大科技投入,营造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全市创新发展的气场不断提升。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一些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工作方法等制约创新障碍和制度藩篱必将得到破除,从而为我市在新一轮改革中发挥后发优势、培育新竞争优势带来难得的机遇,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和活力。
2、存在的挑战
一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够强。企业市场主体发育有待加强,规模以上企业偏少,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小数量较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特别是中小企业创新意识不够强,研发投入不足。至2015年,全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仅为1.27件,企业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科技创新在产品价值中的作用没有充分体现,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明显不足。
二是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应用研发体系还较薄弱,产学研深度结合机制有待突破,特别是企业创新激励机制还不十分健全,企业创新动力还有待加强,创新文化不够浓厚,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体系不够完善。
三是科技服务业需要进一步发展。科技服务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存在规模比较小、功能比较单一等问题。整个科技服务行业呈现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发展有待进一步平衡、服务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的问题,导致科技服务体系功能不够完善。
四是科技财政投入不足。虽然每年科技财政投入有所增加,但与省内其他兄弟市州相比,与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相比,财政科技支出在全市公共财政支出中的比例还不够大。
五是科技投融资环境有待改善。科技投融资有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存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尚未突破。
六是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结合不够紧密。公共研发投入还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政府采购与企业技术产品研发脱节,研发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高技术人才不能满足企业需求,金融政策和产品与企业需求有较大偏差。
总之,面对“十三五”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全市应抓住并用好新常态蕴含的战略机遇,在科技发展方面要有新的思路,在科技工作方面要有新的作为,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上实现新的突破,为推动“五个跨越”、建设“五个城市”、加快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历史性贡献。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主线,以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为目标,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把握“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发展机遇,加大科技有效供给,着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培育提升全社会科技创业能力,努力构建具备孝感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高新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切实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为孝感加快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突出需求导向。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着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让创新真正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
——注重协同创新。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强政、产、学、研与金融和中介等创新资源整合,加强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互相融合,促进技术之间、产业之间、产业链与创新链之间的融合。
——加强开放合作。树立世界眼光,着力全球战略,运用“互联网+创新创业”思维建立开放型的发展模式,完善对外开放合作机制,提升全市跨区域配置、整合创新资源的能力。
——强化企业主体。坚持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
——坚持人才为本。突出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基础地位与核心作用,注重人才自主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集聚各类优秀人才,造就适应全市创新发展需要的多层次人才队伍,打造人才宜聚城市,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0年,建成具有孝感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创新资源供给充分、配置高效合理,符合创新驱动发展规律;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科学合理,产业集群优势特色显著;企业创新主体更加强大,地位明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更加优越,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能力大幅提高;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创新绩效不断提高、创新获得感明显增强;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孝感科技综合实力稳居湖北前列。
2、具体目标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480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18%。全面建成新一代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高新技术服务业等特色产业集群。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000家,其中,培育产值过百亿元的10家,新增上市企业6-10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企业主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5%。
——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目标。到2020年,建成一批有影响的研发机构,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达到3-5家,省级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达到90家,产业技术研究院1-2家。全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8%,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幅25%。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超过700家,培育一批在高端产业和前沿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技术和标准、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企业。
——农业经济和社会科技发展目标。到2020年,成功申报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支持各县域特色农业园区建设;建立一批农业技术创新示范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龙头企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以上,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应用率达到85%以上。在民生领域,加快推进智慧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维护公共安全,保障人口健康,提高生育质量,提升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宜居孝感,让市民更有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
——科技投入发展目标。至2020年,全市社会研究开发(R&D)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超过2.2%,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总支出1.7%以上,科技投入的规模和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占全市研究开发投入的80%以上。建立完善的社会科技投融资体系,为企业开辟科创天使投资基金等绿色融资通道,积极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有利于科技企业发展的融资新模式。完善科技企业融资需求信息平台建设。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1、培育创新创业主体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支持企业开展前沿关键技术研发,鼓励原始创新。全面落实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在人才流动、成果处置、收益分配等方面政策,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强化青年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和创新创业园建设,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引领计划”,推动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继续实施“回归创业工程”,鼓励返乡人员创新创业。完善社会服务机制,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孝创新创业。鼓励军工企业人员在遵守保密规定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领办或创办企业,促进军工技术成果向民用转化。大力开展群众性创新创业活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草根”能人创新创业。在建设创新主体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科技服务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推进“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工程,打造孝感元素的“智慧城市”。
2、夯实创新创业载体
加大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力度,支持企业、院校和社会各界兴办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推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的“四众”支撑平台,用众创思维开拓创新创业空间,用众包思维解决技术难题,用众扶思维帮助企业解决难题,用众筹思维推动科技与金融紧密集合,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低廉的创业场所。充分整合各类孵化资源,盘活各类闲置资产,引进专业运营团队,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梯次孵化体系。支持以企校(院、所)合作、企企联合等多种形式建设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大力推进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扶持企业积极创建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检验检测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技术研发平台。到2020年,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达到3家,省级创新平台达到90家。
3、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落实国家、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系列政策措施,完善和落实市委市政府“1+2+N”系列支持政策。加大促进创新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检查力度,确保支持创新发展的各类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依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形成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良性循环。
4、强化创新创业公共服务
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为创新创业主体提供各种便利化服务。设立创新创业“绿色通道”,开展创新创业网络综合服务。综合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无偿资助、业务奖励等形式,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建设,为初创企业提供法律、知识产权、财务、咨询、检验检测认证和技术转移等服务。积极推行“创新创业培训券”制度,强化创新创业培训。建立兼顾各方利益的资源共享机制,推动市内企业、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公共研发服务。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创业活动。支持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发展,培育发展创业投资群体。
(二)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1、推进科技创新
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围绕孝感市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多元化、多层次企业研发创新中心、技术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领军型创新企业。推动各类研发机构和技术服务机构法人化,大力培育中介服务机构。大力推进区域创新协作,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等科技园区深度合作。
2、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
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制,完善“科惠网”、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平台等科技资源共享与交易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企业与各类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共建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产业技术创新基地,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加速军工和民用技术相互转化,促进科研资源军民共享。
3、强化科技金融支撑
创新科技投融资机制,综合运用科技发展基金、创投资金、风险补偿、贷款贴息以及科技创新券等后补助,引导企业加强投入。加强科技与金融深度合作,积极搭建科技金融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试行科技企业信用贷款及科技企业联投联贷联保机制、跟投跟贷跟保机制。加快推进科技保险业务发展,拓宽科技创新融资渠道。做实做大做强市级科技投融资平台,搭建创业投资平台,促进创业投资企业与创业者深度交流。建立稳定有效的授权授信制度,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项目放大、定单抵押等方式,促进金融资本、知识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
(三)壮大高新产业集群
以孝感国家高新区和重点产业集群为重点,以重大技术突破为支撑,加快推进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光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关键性技术突破,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1、加快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推进“两化”融合。培育发展“互联网+”新业态,建立“互联网+”产业创新发展引导基金,支持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的骨干企业搭建模块化、柔性化制造系统平台,充分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大力推广模块定制、众创定制、专属定制等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新业务,培育发展网络众包、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鼓励支持企业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整合线下服务资源,形成面向生产组织全过程的决策服务信息,为产品优化升级提供数据支撑。实施传统产业升级工程。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产品,改造提升盐磷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石膏、建筑等产业。鼓励支持传统企业改进生产装备、提升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促进节能,实现品牌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实施“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工程”,实现研发设计信息化、生产过程自动化、产品流程信息化,逐步完善现代产业体系。
2、深度优化孝感国家高新区科技聚集区
进一步发挥孝感国家高新区科技资源集聚能力,建成光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纺织服装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特色高科技产业为核心的聚集区,大力推进“一区多园”快速发展。重点整合科技平台,优化科技资源,形成结构优化、功能突出的科技集聚区,实现现代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目标。重点推进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装备、高档大型数控机床装备等先进制造技术;重点推进激光显示、OLED、大功率LED等新型显示关键技术,加速高新技术产品的产业化。争取培育一批产值100亿级的重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力争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化瓶颈,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路径,抢占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3、建设临空经济区科技拓展区
依托闵集临空工业园、凤凰临空物流园区、三联教育科研园区产业基地,积极承接核心区与增长带的辐射,大力引进科技资源,支持创新平台建设,支持现代产业服务链整合创新,加大科技成果孵化器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区向创新集群的跃升,进一步打造布局合理、产业集聚的科技拓展区,建成以航空、物流、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临空新城。
4、打造军民融合产业聚集区
围绕市高新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军民结合)建设,积极探索军民融合新机制,协调解决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统筹推进“军转民”和“民参军”。大力促进军民协同创新,推动军民技术互动双向应用。促进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化,加快建设协同创新平台,以推动产权多元化和市场化为重点,加快建设投融资平台,以推动资本和技术融合为重点,加快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孵化、加速平台。积极协调各方利益,探索构建政府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策体系。鼓励优势民企与军转民企业相互参股,组建混合所有制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新产品研发,延伸产业链条,推动重大军民两用产业化项目向园区集聚。重点推进三江产业园、华中光电产业园、航天重工装备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在机械设备制造、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工业机器人、LNG装备等五大领域实现新突破,着力打造千亿级军民融合特色产业集群。
专栏1 区域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
3个千亿优势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链 1、光电子信息产业链 2、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 3、新材料产业链 |
16个百亿特色产业基地 1、高新区医疗器械产业基地 2、高新区高新技术服务业产业基地 3、汉川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4、汉川纺织新材料产业基地 5、汉川金属制品产业基地 6、应城“中国味谷”产业基地 7、应城盐化工循环产业基地 8、大悟磷化工循环产业基地 9、安陆粮油机械产业基地 10、安陆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11、云梦膜材料产业基地 12、孝昌机械电子产业基地 13、临空经济区智慧物流产业基地 14、应城绿色建材产业基地 15、高新区废旧汽车及电子电器产品循环利用产业基地 16、高新区特种汽车产业基地 |
12个产业技术战略联盟 1、汽车机械及其零部件产业技术联盟 2、粮油机械产业技术联盟 3、数控机床产业技术联盟 4、光电子信息产业技术联盟 5、新能源产业技术联盟 6、新型金属材料产业技术联盟 7、化工新材料产业技术联盟 8、纺织新材料产业技术联盟 9、生物医药产业技术联盟 10、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技术联盟 11、智慧物流业产业技术联盟 12、文化创意产业技术联盟 |
以推进高新科技产品化和产业化为目标,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实施科技重大专项,构建科技创新链和产业链,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及其相关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达到1750亿元,成为孝感工业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1、光电子信息产业
提升区域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度,加快推进光电子材料、真空技术、激光技术、微波技术、温湿度传感技术的应用,在光机电产业领域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开发一批国内外市场潜力大的高新技术产品。支持发展激光测距、北斗导航、电子管、电子整流器、印刷电路板、固体软起动器、真空电子器件、微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传感器、半导体器件、过载保护元件等优势产品。大力发展特种电机,车用二极管、智能数字会议系统器材等产品。突出抓好市高新区光电子产业聚集区和孝昌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将其建设成国家级电光源产业基地、全省最大的新型元器件产业基地。到2020年,产业总规模达到200亿元。
专栏2 光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培育企业 | |
企业名称 | 培育目标(年产规模) |
湖北三江航天红峰控制有限公司、孝感华工高理电子有限公司 | 20亿以上 |
大禹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华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湖北光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10亿以上 |
湖北汉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中科铜箔科技有限公司、湖北惠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孝感安泰森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云梦腾胜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爱普科斯(孝感)电子有限公司、湖北汉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湖北德美电控技术有限公司 | 5亿以上 |
湖北烨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湖北建浩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湖北飞利信电子设备有限公司、大悟县大新光学玻璃制品有限公司、湖北省优利迪显示科技有限公司、松林光电科技(湖北)有限公司、孝感市森茂激光数控设备有限公司、辉皇世纪照明电器有限公司、孝感联成光电子有限公司、国营万峰无线电厂、孝感市五岳传感器有限公司、湖北华云电气有限公司 | 1亿以上 |
大力开发智能基础装备制造和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设备,提高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水平。构建高端装备及其相关制造业发展的“三大增长极”。第一增长极是以特种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构建沿孝感、云梦、安陆湖北汽车“千里走廊”、“链状区”产业集群,打造省内最具特色的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第二增长极是以机械、数控机床、数控成型装备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构建孝南、安陆、应城“三角区”产业集群,打造国内一流的机械数控装备产业基地。重点以伟翔数控机床、鄂职九洲数控机床等企业为依托,加强产业上、下游企业的培育和引进,大力发展数控机床、焊接设备等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高科技产品。第三增长极是以通用航空器整机、零部件及机场配套产品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构建以临空经济区、高新区为主体的航空配套产业。全面推进高端装备制造向高速化、精密化、复合化发展,形成湖北重要的制造集约化、设备成套化、服务网络化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到2020年,产业总规模达到500亿元。
专栏3 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培育企业 | |
企业名称 | 培育目标(年产规模) |
三江航天集团 | 100亿以上 |
湖北三江航天重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50亿以上 |
孝感矢崎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湖北三江航天万山特种车辆有限公司 | 30亿以上 |
三江瓦力特种车辆有限公司、湖北孝感华中车灯有限公司、湖北华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三江航天万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湖北惠洋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湖北腾胜光电有限公司、湖北九洲数控机床有限公司 | 10亿以上 |
湖北三江船艇科技有限公司、湖北永祥粮食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5亿以上 |
湖北亚川汽车齿轮集团有限公司、云梦新宇齿轮箱制造有限公司、湖北亚钢金属制造有限公司、孝感巨名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安陆火凤凰铝材有限公司、湖北星菱特种齿轮箱有限公司、孝感伟翔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湖北三江航天机电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湖北智丰数控机械有限公司、湖北赛福机械有限公司、湖北立锐机电有限公司、湖北德美电控技术有限公司、湖北汉美光电有限公司、湖北大鹏船用机械有限公司、湖北航天三江红林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湖北鑫达电气有限公司、孝感松林国际计测器有限公司 | 1亿以上 |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壮大孝感易生新材料、湖北祥源新材料、湖北中利环保建筑材料等一批骨干企业规模,大力发展以聚乳酸等为原料的全降解高分子材料、生物质全降解环保材料、防腐降噪保温材料、FRB建筑纤维材料等环境友好材料。加快发展有机高分子材料、磷氟化工新材料等,构建以烯烃为基础的有机硅及其改性高分子产业链、氟化工产业链。重点发展关键性、基础性、资源优势性新材料,国家战略需要和尖端科技事业需要的新材料,技术有所突破和市场需求量大的新材料。到2020年,产业总规模达到800亿元。
专栏4 新材料产业重点培育企业 | |
企业名称 | 培育目标(年产规模) |
湖北宜化双环集团有限公司、湖北福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应城市鸿祥化工有限公司 | 50亿以上 |
应城市新都化工有限公司、应城市恒天药业包装有限公司、湖北富思特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湖北孝棉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30亿以上 |
湖北黄麦岭磷化工集团公司、应城市东诚有机硅有限公司、际华三五零九纺织有限公司、湖北三江航天江北机械工程有限公司、湖北大展钢铁有限公司 | 20亿以上 |
孝感市易生新材料有限公司、湖北富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汉星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湖北妙虎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湖北名仁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湖北安棉纺织有限公司、湖北安丰达纺织有限公司、湖北爱仕达电器有限公司、湖北亿立铜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北永和安门业有限公司、湖北永和安钢构有限公司、湖北宏兴钢结构有限公司 | 10亿以上 |
中盐宏博(集团)有限公司、湖北富棣田纺织有限公司、湖北红林模具科技有限公司、黎明钢构有限公司、湖北康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5亿以上 |
湖北蓝天盐化有限公司、化昌化工有限公司、路德化工有限公司、湖北龙马化学品有限公司、安陆新景化工有限公司、安陆市华鑫化工有限公司、湖北京华彩印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星火化工有限公司、安陆市奥森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湖北兴龙包装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孝昌县金鸡化工有限公司、湖北凌志化工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安陆汇吉化工有限公司、湖北鑫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湖北恒泰橡塑有限公司、湖北卓熙氟化科技有限公司、湖北天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明阳针织服装(湖北)有限公司、湖北中一科技有限公司、湖北中科铜箔科技有限公司、湖北祥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湖北琅美玻璃实业有限公司、孝感恒盛建筑节能材料有限公司、湖北乾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湖北欣华有机硅新材料有限公司、湖北同诚现代化纤有限公司 | 1亿以上 |
优化布局,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光伏产业,建设新能源大市。加快推进大悟、孝昌、安陆风能开发利用,支持中广核、中电投、国电集团重点风电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集中式光伏电站、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加快信义光伏、中节能集团、中电电气、浙江合大等项目建设。推进非粮生物燃料产业发展,有序建设秸秆焚烧发电、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加快大型发电项目及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建成汉川电厂三期工程,国电安陆火电项目、中电投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界岭风力发电项目。到2020年,产业总规模达到100亿元。
专栏5 新能源产业重点培育企业 | |
企业名称 | 培育目标(年产规模) |
湖北桑夏太阳能产业有限公司、湖北鑫格玛电器有限公司、中节能(汉川)光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湖北和泰生物能源有限公司、安能集团、中广核电、湖北中凯新能源有限公司、湖北锦威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湖北爱达科技有限公司、湖北泓元锌空电池有限公司 | 1亿以上 |
围绕水泥、钢铁、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节能减排需求,大力发展节能环保装备、资源循环利用等市场需求空间巨大的两大产业;以大禹集团、风祥环保设备等企业为依托,重点打造节能专用设备产业链、水污染处理设备产业链、固体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循环利用设备产业链等3条产业链。力争培育和引进工业节能设备制造、工业废气废水处理设备、工业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3个重点领域规模企业5-10家。
专栏6 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培育企业 | |
企业名称 | 培育目标(年产规模) |
大禹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10亿以上 |
湖北富邦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 5亿以上 |
湖北省云梦县德立电机制造有限公司、湖北孝锅节能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湖北顶裕风机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孝感市超前锅炉制造有限公司、安陆市凤祥环保设备有限公司、湖北中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湖北东橙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1亿以上 |
推进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发酵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引导企业聚集发展,形成产业优势。支持中药材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种植,发展中药提取物及中药饮片产业化。加快发展医疗器械系列产品,推进智能程控型生物组织自动脱水机、生物组织超声波快速处理仪等病理全套设备的研发生产。重点建设午时药业南城工业园、湖北诺克特药业中药现代化产业园、曼地亚红豆杉种植及紫杉醇提取、奥冠医药等项目。到2020年,产业总规模达到100亿元。
专栏7 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培育企业 | |
企业名称 | 培育目标(年产规模) |
湖北远成药业有限公司、湖北午时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春晖集团 | 10亿以上 |
福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北诺克特药业有限公司、湖北端正药业有限公司 | 5亿以上 |
武汉三江航天固德汉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北拓普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湖北御金丹药业有限公司、湖北弘森药业集团公司、北京清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北同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湖北华龙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湖北欣瑞特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恒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孝感市亚光医用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湖北欣立达科技有限公司、湖北赛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博斐逊生物化学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麦迪肯科技有限公司、湖北阳光神琦医用科技有限公司、湖北新龙医药有限公司、宏翔生物医疗器械技术有限公司、孝感市泰维电子设备有限公司、湖北大自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1亿以上 |
1、加强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经济科学发展
大力打造“三新一高”农业模式,农产品总产值力争达到100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20.0%以上。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整合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力争通过5年努力,逐步建成以农业技术创新示范基地和农业科技创新示范企业为龙头,以农业科研院所和涉农高校为技术依托,以农技推广机构和湖北农技110信息服务网络、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为支撑,以农业科技人才和科技特派员为支点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服务体系,促进我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建成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培育一批农产品深精加工领军企业和国内外知名品牌。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与应用。促进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重点培育高产、高端、高效农业。以科技创新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提高农产品及加工品的有机化、标准化和绿色认证水平。加大科技推广服务力度,加快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真正把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市场优势。
——构建全方位的农技推广体系。加强市、县农技推广机构建设。科学制订和组织实施农业生产发展和技术推广规划,做好植物病虫害的预防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业技术咨询和培训。加强乡镇农技体系建设。有条件的县(市、区)建立区域服务站。基层服务站因地制宜推广先进技术,为农民提供产、供销、信息一体化服务。培育民间科技服务组织。积极支持和鼓励农业科研单位、龙头企业创办农民协会、合作社等民间科技型服务组织。
——开展农业人才的培养与培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加大财政投入,拓展培训领域,重点加强农业产供销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从业人员培训,引导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实施农民创业培训工程。培养造就一批农业生产大户和农业企业家,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依托湖北农技110专家和科技特派员,加大农民科学素质行动试点村建设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工程。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对有突出贡献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等给予重点扶持与培养,鼓励和引导他们带动农民群众创业兴业,以科技进步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专栏8 农业科技创新规划安排 | ||
重 点 领 域 |
主要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和推广 | 建立动植物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加大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充分利用杂交、人工接种、诱变、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手段,培育高产、优质、多抗和专用的动植物新品种,同时加强动植物良种示范推广,提高农业良种覆盖率。重点支持优质、高产、多抗糯稻、杂交稻、香粳稻新品种,优质、高产、弱筋小麦新品种育,高产、优质、高纯、高效、低成本抗虫杂交棉新品种以及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选育和节粮型优质蛋鸡新品种选育;大力培育、引进地方猪种质资源,开展生猪新品种选育;着力提高名特优淡水鱼培育技术,在水稻、油菜、畜禽、水产、果蔬等领域选育和引进一批农业新品种并得到推广和应用 |
动植物种养模式创新 | 积极利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疫病防控技术等提升种植、养殖技术水平。开展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研究。着力突破种植、养殖业环境污染与控制关键技术,建立与环境相容的种植、养殖技术体系。重点支持主要农林作物高新轻简化栽培技术与模式研究及病、虫、草无公害化治理,研究推广“虾-稻”、“菇-稻”、“瓜-稻”、“薯-稻”、“肥-稻”等多种模式。开展节粮型优质蛋鸡配套系标准化饲养管理体系研究,建立蛋鸡标准化饲养管理技术体系。建立孝感药食用菌农业生产基地,重点支持中高端药食用菌(灵芝等)产业化发展。 | |
动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控 | 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方法,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或无残留化学农药进行化学防治。重点支持畜禽规模化养殖疫病早期快速诊断、疫病净化、疫病防控技术研究;开展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药、肥的研究,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与配方施肥新技术的研究及开展肥料缓/控释制剂的研究与应用。 | |
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储运技术 | 开展粮油、果蔬、畜禽等优势特色产业加工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加大农产品贮藏与保鲜、营养功能食品及食品安全方面攻关力度,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重点支持粮油加工机械设备的开发与产业化;开展莲藕保鲜技术研究;大力发展罐装蔬菜、食品、饮品技术;支持功能型、保健型麻糖,滋补型、清亮型米酒开发,大力开发“类米茶”等新型饮品;支持蛋品智能化加工处理及自动化检测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 |
重点企业 | 重点培育孝感麻糖米酒、湖北米婆婆、楚芝源生物科技、悟芝源生物科技、一品食品、联禾生物多肽、春晖米业、豪丰米业、瑞琪粮油、银鹭食品、山乡调味品、神丹健康食品、刁汊湖绿色水产、康欣木业、湖北大自在、龙云蛋白、永祥粮机、豪丰米业、鸿翔鸭业、欣华禽业、悟道茶、福良山良种茶苗等100家农业种养及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力争“十三五”期间扶持1-2家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市。 | |
重点创新平台建设 | 重点建成10个与农业板块经济对接的科技创新示范基地、20家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和30家重点龙头企业,建立5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校企共建研发中心、20家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支持10个农业源头技术创新团队建设;新增10家科技特派员工作站、30个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站点,建成10个农业特色产业科技园区。 | |
重点项目 | 重点围绕植物新品种选育、粮食收割加工机械、稻米精深加工、畜禽养殖、蛋品加工、生物多肽、茶叶产业、经济林栽培及板材加工、特色淡水新品种选育及产品加工等10个领域开展重大专项技术及产品的研究及产业化。 |
重点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重大民生科技问题,集成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人们需求的民生改善技术解决方案,推动惠及民生的技术成果的示范和推广,全面提升科技服务民生的能力。
——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孝感。积极实施以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物流、智慧家居、智慧环保、智慧园区、智慧电网、智慧农业、智慧安保等为代表的信息化应用示范。进一步推进数字城建、数字城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社会治安监控体系、食品卫生安全监测、安全生产重点领域防控体系、市区交通诱导系统等信息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广泛应用环保技术,建设生态孝感。开展水体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集成应用示范,重点开展流域综合整治及水环境改善技术、地表水体富营养化综合防治技术和城市水系水环境改善技术。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环境监控与预警综合信息平台,开展重点危废与固废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置等技术攻关和示范推广。
——普及惠民技术,建设幸福孝感。从以治疗为主的疾病医疗模式,向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等相结合的监控医学模式转变,全面提高居民生命质量。开展出生监测、生殖健康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究,降低新生婴儿出生缺陷。普及城市社区人群的常见多发病、地方病、职业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技术及诊疗规范。围绕食品安全体系建设,重点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成、加工、销售、物流等一体化创新模式。
专栏9 社会发展科技创新规划安排 | ||
重 点 领 域 |
生物产业领域 | 根据孝感市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实际,围绕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链上、中、下游发展的关键技术需求,着力解决制约产业链发展瓶颈和关键技术问题,进一步推进孝感医疗器械产业技术联盟发展,形成产业抱团发展,提高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
节能环保领域 | 针对威胁湖北省生态安全且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突破一批重大节能环保关键技术,为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建设生态孝感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 |
人口健康领域 | 以提高人口素质为重点,结合国家正在实施的全面二胎政策,研发适合社会发展的产前筛查和技术诊断水平,加强优生优育和生殖保健技术研究,推进环境与职业卫生疾病防治的技术创新,加快医疗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发和临床应用。 | |
特色资源领域 | 根据孝感特色资源产业链的发展需要,围绕磷化工、盐化工、生物质燃料等资源开发利用主导技术的研发和水平提升,推动我市特色资源高效开发和利用技术。 | |
公共安全领域 | 针对保障百姓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科技需求,在生产安全、消防安全、道路安全、食品安全、防灾减灾等重点领域开展应用研究和共性技术研发,加强集成创新,积极开展先进、适用、成熟的安全生产技术应用与示范,提高我市的公共安全防控与治理水平。 | |
可持续发展领域 | 以科技创新为基础,正对保障百姓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科技需求,在公共安全、社会救助、智能交通、智能社区、智能教育等多个领域应用研究和技能研究,提高社会的管理水平和智能响应。 | |
国防科技动员 | 建立和完善国防科技动员管理机构,调整充实国防科技动员机构人员。编制和完善国防科技动员预案。建立健全国防科技动员数据库。开展科技动员潜力调查,掌握战时急需的技术、装备、人才资源。支持军民两用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的实施,储备和转化“军转民”科研成果。 | |
重点企业 | 重点培植湖北泰维、湖北泰康、孝感宏业、孝感亚光等医疗器械产业领域企业,湖北富邦、湖北双环、天翔矿业、蓝天盐化、中盐宏博等矿产资源开发产业领域企业,中碧环保、博斐逊生物新材料、东橙新能源科技等节能环保及化工产业领域企业,湖北福星生物科技、武汉福星生物药业、诺克特药业、华农生物制药、湖北康正药业、湖北午时药业等生物医药产业领域企业。力争“十三五”期间扶持1-2家以上社会发展科技领域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市。 | |
重点创新平台建设 | 重点建成1-2个省级(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5个省级现代生物医药示范基地,成立1个医疗器械产业联盟,10个社发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基地)和20家重点龙头企业,建立5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校企共建研发中心、10家企业技术创新中心。 | |
重点项目 | 重点组织实施社会发展领域重大科技专项计划、技术创新计划和政策引导类科技计划。围绕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低碳节能环保及新能源、精细化工及新材料、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及加工、中药现代化新技术开发、人口健康与生物医药等6个领域开展重大专项技术及产品的研究及产业化。 |
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一大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科技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培养一大批善于凝聚力量、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一大批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
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深入实施“槐荫人才计划”,破解人才难题。重点引进光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现代农业等领域急需的紧缺人才和高端人才。建立人才引进目录,实施“百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工程”、“百个科技创新团队引进培育工程”、“百名孝感科技新星培育工程”、“大学生创业资助专项计划”,构建层次分明、递次推进的引才育才政策体系。探索建立招才引智长效激励机制,吸引一批国际“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长江学者、楚天学者、省“百人计划”等领军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及科研团队到孝感创新创业。
2、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创新人才和企业综合管理人才;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采取多种方式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支持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共建人才实训、实践基地,委托地方高校以股权合作的形式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全面建立“人才+项目+平台”的创新人才培养开发体系,推广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共用、产学研合作培养、“订单式”人才培养等模式。完善创新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为优秀人才提供创新创业的载体支撑和发展空间。到2020年,全市创新型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0万人。
四、保障举措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引导企业主体加大创新投入,不断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探索技术、管理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有效办法,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构建有利于促进创新的投融资体制。健全落实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积极推进军地科研资源共享。推进公共检测资源整合,促进检测检验、科技研发、人才培训、认证认可、安全检测的快速发展。
1、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机制,不断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
建立高层次、常态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服务制度,充分发挥企业和企业家在我市创新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吸收更多企业参与研究制我市技术创新创业政策体系中来。全面落实“1+2+N”各项惠企业政策,最大限度调动企业创新创业积极性。
2、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对科技企业创新支持方式
完善科技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等机构的专业化、市场化改革,努力构建面向科技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支持企业自主决策、先行投入,开展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攻关。
3、进一步健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不断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机衔接
引导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制定促进联盟发展的措施,按照自愿原则和市场机制,进一步优化联盟在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的布局。
4、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工作机制,不断做好科技人才的服务与管理工作
进一步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和奖励力度,突出对重大贡献、优秀创新团队和高科技人才的激励。加快培育富有产业承载力的创新团队。进一步加强孝感市“重点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和“自主创业战略团队”组织与管理,努力为各类科技人才营造一个良好工作环境。通过院士专家工作站、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技术先进吸引高端人才的“人才孵化器”,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
5、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工作力度,全力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工作
加大知识产权工作力度,全力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实施知识产权倍增计划,健全完善知识产权激励制度,形成重视知识产权的政策导向,大力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实施“产业导航推进工程”、“创新主体培育工程”、“企业品牌兴市工程”和“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大力提升知识产权运用转化能力。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执法联动机制,开展执法维权“护航”行动,建立健全公众维权保护平台,大力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加强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扎实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工作,全面推进知识产权文化建设。
(二)大力培育创新创业文化
1、 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树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价值导向。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推动创新创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业活动。加强对大众创新创业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
2、提升全民创新素质
推进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会建设,继续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大力普及科技知识,加强科普教育,弘扬科学精神,加大科技馆、科技活动室等科普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全社会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比较完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
(三)加强组织实施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高新区、临空经济区、双峰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和市政府各部门要按照本规划的要求,在政策实施、项目安排、资金扶持、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明确工作重点和工作责任。县(市、区)政府督查机构、监察机关要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〇一六年元月